真愛書友分享精選 | 與孩子一起成長
宋麗婷
背景資訊:山東淄博周村二中王延強校長專門安排專人宣傳相關真愛夢想的活動,號召大家一起參與閱讀,並帶頭參加讀書月捐,第一個報名並每天分享讀書打卡。大家都受到感染和鼓舞,紛紛報名,全校有47名老師月捐並參加讀書。學校還統一購買《教育的情調》贈書給大家,每天分享老師們的讀書打卡。宋麗婷老師在自己班上也嘗試引導家長去讀書,在家委會的倡議下,班上有60名家長報名參加讀書月捐活動,有的是夫婦兩口子一起報名讀書,還有的是拉著朋友一起讀書。
《教育的情調》讀到今天為止,已經越來越喜歡上這本書。已經很少有這樣讓我反復閱讀,怎麼讀都覺得讀不夠,需要反復把玩才能懂得其中部分文字的涵義。
孩子不是為我們而活著的,我們卻為他們而活著。是的,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海闊天空,無拘無束,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用愁。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一切就開始圍著孩子轉。孩子想吃什麼,孩子想幹什麼等等。他們的降臨帶給我們太多的體驗,體驗咿呀學步的快樂;體驗上幼稚園哭鼻子的難捨難分;體驗著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快樂幸福。同時,也在體驗著各種可能性。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教育者,我們常常以過來人和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還多的自以為很有經驗的語氣告訴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將來會更好,我不會害你的。”
其實,我們應該意識到作為成年人,我們也是一個永遠需要學習的“學習者”。學著陪伴孩子,學著面對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每當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是逼著我們去學習,去想辦法解決的學習點。正如書上所說:“孩子是我們的老師。”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願意與孩子們敞開心扉,希望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但是,生活中我卻常常出現下面的錯誤表現。
正如小喬伊的祖父母一樣,面對充滿好奇,總是問“為什麼呀?”或“爺爺這是什麼呀?”的問題時,他們常常充耳不聞,自己談自己的。稍微好點的家長會交談中,偶然回答孩子的好奇提問。不耐煩的家長則常常會說:“你煩不煩,你哪來的這麼多問什麼。”是的,這個時候孩子不會再不知趣的問問題。他們會很孤單地說:“沒人跟我玩。”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父母,我們不可避免的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我們怎麼為人處世,怎樣說話,怎樣生氣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並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正如本書所言:“我是否希望孩子這樣生活和做事?”如果答案是否定,那麼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去做?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特別欣賞下麵這段話:成年人無視孩子,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驚嚇、辱駡、虐待他們,否定他們、拋棄他們。這實在令人悲哀。對這些成年人最大的懲罰大概莫過於終身的懊悔和永久的遺憾。他們太專注於自己的事情而丟棄了去親身體驗與孩子親密接觸的機會。他們的孩子可能需要用此後自己的全部人生來尋找他們淩亂的童年。
這段話我感悟太深了,班裡太多的案例讓我非常贊同這段話。上網課期間,班裡總有3名學生不上課。怎麼催都不聽,幾次打電話給家長,家長還表現出不耐煩。其中一個表現特別明顯,幾乎每天不上課,作業不做,電話不接。而家長每次都會說:“我太忙了。真的顧不上他。學習這件事還得靠他自己。我也管不了。”家長是做生意的,整天忙於應酬,天天晚上喝酒,根本就顧不上管孩子。結果,就像這本書上所說:他們太專注自己的事情而丟了跟孩子親身體驗和親密接觸的機會。”結果,孩子學習很差,很難管教。
寫到這裡,讓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一個人,你事業上再怎麼成功。如果自己的孩子很失敗,那麼即便你再大的成功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所有的人,我們應該常反思。孩子的表現,跟我們密切相關。生活沒有草稿,人生不能重複。所以,多讀書,常反思。勤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宋麗婷,教育碩士,擔任九三學社宣傳委員、區政協委員,心理諮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市家庭教育宣講師、市廣播電臺家庭教育特約專家、國家期刊《教育學》“幸福老班”版塊編輯。擔任全國班主任成長研究會“老班話幸福”負責人、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夢想中心專案周村二中負責人、省級課題《初中新任班主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負責人。曾拍攝微電影《校園禮儀》,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錄製音訊世界名著《格列佛遊記》,與他人合著《學生成長的規劃與指導》一書,並發表多篇教育教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