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重塑學習認知適應大學學習​
Release date:2020/06/22
  • Share to:


光明網:重塑學習認知適應大學學習

 

大學的學習生活,是人生中一個全新的開始。大一新生從高中步入大學殿堂,是人生的重大轉捩點,他們會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遇到各種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刻瞭解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的諸多差異,儘快適應大學環境,走上學習成長的快車道。


大學與高中學習方面的差異

當下,高中階段的學習大多以考入理想的大學為目標,學習策略基本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大學階段的學習則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專業,為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職業基礎。大學是通才加專才的教育模式,學生學習的目標是基於職業發展的知識體系構建、價值觀確立以及掌握實現人生價值的方法,其中既有知識的獲取,又有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學好知識,更要關注社會發展,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聯繫起來,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能力,為踏入社會後獲得更好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是相對固定的,高考考什麼,學校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之間對比的是各科目知識掌握的深度與熟練程度。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階段也逐步重視素質教育,學生在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大部分學生的主要精力仍是放在高考規定的科目上。而大學階段的學習內容相對靈活,除了知識的學習,還有能力的鍛煉。目前,國家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培養創新型、複合型人才,體現在學習內容上就是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將學科前沿、技術前沿、科技前沿的知識迅速轉化為教學內容;在制度層面上允許大學進行學科大類招生,第一年按照大類培養,學習通識教育內容和學科大類基礎知識,一年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與特長選擇專業,每個專業又會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設置3-5個專業方向供學生選擇,學生學習內容自主空間較大。當然,大學生首先要具備通用能力,即從事任何職業的人要想取得發展、成功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學習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工具運用能力等,其次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

從學習方法上看,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被動式學習。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確立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隨後,單獨招生、對口考試、綜合評價入學等形式在全國多地試點,但試點的廣度和深度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素質教育下日趨多元的教育需求與高考體制下單一出路的矛盾仍決定了高中階段應試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要求,精心備課,把各科知識點“嚼碎了”喂給學生;學生則通過記筆記、做練習等方式掌握知識,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則不同,由於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而其更注重學生共性發展與個性成長,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並重,這就決定了學生學習必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主動學習。在大學,大學生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什麼階段需要掌握什麼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並根據自己未來的發展預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煉和提高自身能力。

高中階段學習空間主要是在教室,課堂教學是知識傳授的主管道。調研顯示,大多數高中仍是一張黑板、一台投影、三尺講臺、幾十套桌椅。人工智慧、大資料、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但還遠未達到普及的階段。大多數高中也有生物、物理、化學、電腦等實驗室,但生均使用率較低。而大學是一種特殊的組織,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諸多使命,擁有教室、圖書館、實驗室、辦公室等廣闊的學習空間。現在,大學教室的講臺在逐漸轉向幕後,師生的交流更加平等,座椅也變得可移動,以應對不同的學習方式;圖書館是學生學習的最大空間,實驗室是學生步入科學研究的殿堂,甚至連辦公室也成為師生交流的地方。

高中階段的考核評價方式相對單一,以筆試為主要手段,通過分數的高低評價學生。隨著高考制度改革的推進,高校招生方式較以往增加了單獨招生、對口高考等形式,但占比不高,大多數高中學生仍要參加固定的考試科目,最終以分數多少論成敗。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的是多元化的考核評價。考核內容既注重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又突出實踐創新能力;考核結構增加過程考核權重和非標準化考試比例,發表論文、獲取專利、競賽獲獎等均納入考核範疇,可轉換為相應的學分,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總之,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空間及考核評價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那麼,步入大學的新生應該如何認識這些差異,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呢?

適應大學學習模式的對策

樹立遠大理想,確立具體目標。大學生首先應樹立遠大的理想,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基本方向,並朝著既定方向不斷努力。大學新生要充分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特長,通過多種形式。全面瞭解社會各行各業,確立步入社會的具體目標。選定了職業也就明確了學習的方向,選好了崗位也就明確了自己需要的素養與能力,就可以制定大學時代人生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是大學新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的前提。

轉變學習理念,主動求真力行。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的學習內容是以專業為單位提供。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大學根據社會專業分工的需要設立的學業類別,各專業都有獨立的教學計畫,以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既然每個專業都對應社會分工,那麼具體專業方向就指向某個行業或企業的具體崗位或崗位群。大學生選取專業也就是選取學習內容,這就使自己樹立的理想與近期的具體目標緊密相連。大學生能否在大學裡掌握步入社會所需的知識,具備崗位勝任力的素養,決定了步入社會能否走好第一步。所以大學生要轉變學習理念,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為今後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明白這個道理是大學新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的關鍵。

積極融入集體,調整學習策略。大學生首先要學會自我規劃,根據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厘清職業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其次,要學會制定具體可行的學習計畫,讓自己的學習有的放矢,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再次,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融入師生中,以專案為導向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學生學習共同體。最後,要積極走出自我,融入集體,在各種活動中鍛煉能力,提升實力。這是大學新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的核心。

瞭解大學環境,善用學習空間。大學豐富的學習空間,為大學生提供了多形式學習的平臺。大學新生對大學環境首先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熟悉各種學習空間的特點、功能與要求,為今後充分利用空間打下基礎。熟悉大學的教室、圖書館,主動瞭解它們的功能,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對參與者的要求,管理制度等,為自己充分利用做好準備。要熟悉學校實驗室,瞭解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實驗室建設與利用情況,為自己進入科研課題做好功課。此外,還要瞭解學校體育場所,有無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等等。大學到處都是學生學習成長的空間,全面熟悉學習空間情況並善加利用,是大學新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的重要支撐。

德才並重,全面提升素養。德和才是衡量人才的兩個維度,大學期間不僅要在才能方面全面提升,為今後進入社會練就過硬本領,也要加強道德修養,只有德才兼備才是當今社會亟需的時代英才。無德無才者,很難立足社會,註定碌碌無為;德多才少者,起步較慢,因其品行敦厚,若久久為功,必會有所發展;才多德少者,可憑藉技高一籌而嶄露頭角,但終不會行遠;德才兼備者,有著出眾的才能,很快就會在社會上有其一片天地,同時具備良好的德行,必會獲得大家的認可與歡迎,贏得人生事業的雙豐收。德才雙修並重是大學新生儘快適應大學學習和長遠發展的根本。

大學新生進入新的校園,面對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肩負新的使命。在新的環境下要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要樹立遠大理想,志存高遠;要確定具體目標,腳踏實地;要轉變思想觀念,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要積極融入集體,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要熟悉大學的學習空間,充分挖掘空間作用,提升個人綜合能力;要德才兼修,全面提高個人素養。

(作者:李樹英,系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

刊于《教育家》雜誌2019年12月刊 總第204期

來源: 《教育家》雜誌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g7bAXV



 
Views: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