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顧 |《教育的情調》第二次直播導讀
Release date:2020/07/02
  • Share to:


直播回顧 |《教育的情調》第二次直播導讀


同道相益,內心豐盈,讓閱讀陪伴我們有意義的育人教書生涯...

在今年的“4·23”世界讀書日,真愛夢想攜手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同開啟真愛書友會,通過導讀、領讀、伴讀的多樣化形式,引領書友一起共讀教育經典好書,建立閱讀習慣,打造雲上閱讀交流社區。

6月30日晚上,真愛書友會迎來了《教育的情調》第二次直播導讀暨總結和下半年活動發佈,我們不僅一同回顧了與近4000名書友們共同走過的第二季度讀書活動,還特別邀請到《教育的情調》共著者、譯者李樹英教授現場分享教師如何用教育現象學開展行動研究。同時我們也邀請了幾位書友代表就近4000名書友挑選出的問題進行雲上互動。活動最後,我們一起揭秘了今年共讀的12本書背後的考慮,發佈了下半年的課程和讀書活動。下面讓小編帶領大家看看直播發生了什麼~

真愛夢想攜手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同開啟真愛書友會,通過導讀、領讀、伴讀的多樣化形式,引領書友閱讀教育經典好書,建立閱讀習慣,打造雲上閱讀交流社交。

全國共有 30 個省(市、自治區)、163 個地級市、302 個區(縣)1037 所學校的 300 名夢想校長和3009 名夢想老師以及326 名社會人士,總計3644 名夥伴報名成為了“真愛書友”。

在李樹英教授、李振村校長、劉良華教授、袁幹斌老師的帶領下,書友們一起共讀《教育的情調》、《全世界都想上的課》、《兒童的秘密》、《孩子心目中的課堂》,從經典圖書到教育生活,讓閱讀滋養教師的教育工作。截止6月30日,書友累計打卡38644人次,記錄了超過500萬字的讀書筆記,在雲上平臺交流教育的智慧與敏感性,重新審視對孩子的理解。

在鶯飛草長的四月開啟的書友會,9位領讀教練陪伴我們一起走過和體驗團隊閱讀,感悟陪伴閱讀的幸福。也有12位伴讀員在書友群裡作每日的早安問候和金句分享,在每一個傍晚時分呈現每日的讀書分享精選。


真愛交流,教育教學問題的雲上互動

在直播現場,三位書友代表與李樹英教授進行雲上互動,交流的問題是經過3000多名書友選出的投票靠前的問題。


精彩摘錄:

1.如何在一個具有45人班級裡關注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問題提出者:董偉 烏魯木齊市第三十八小學)

校長代表 淩建紅校長:如何與教師一同積極應對?第十四章——每一堂課都是有生命的,學生不是容器,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


新生入學的第一天,就盡可能看到每個孩子,每個座位都有座位名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名字,對號入座,讓每一個老師/同學都能看到並叫出名字,讓孩子走進新教室和新集體就能有一種“在”的感覺。


主持:每個孩子在意和關注的不同,這本身就是孩子獨特性的存在。這也是《教育的情調》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2.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平衡愛和有限的管理?

(問題提出者:梁霞 甘肅平涼靜甯縣李店中心小學)

領讀人代表 宋麗婷老師:我們應該分類管理,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中,始終要問:我該怎樣做對這個學生在這個時候是最合適的?我怎樣處理才是最有效、最合適的方式。管理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育是一種關係的處理。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才是教育的歸宿。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種與人相處的學問,一種成年人與孩子相處的學問,教學中的有限管理,需要教育教育的機智和智慧。


3.請用事例解釋下孩子們怎樣感受我們的

(問題提出者:楊麗霞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城西示範學校

書友代表 董曉紅老師:分享一個有關和學生的故事。

.....每天我都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早上見到詢問“你今天心情怎麼樣?開心嗎?”課上提問鼓勵她增強她的存在感。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真心地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獨特體驗,比如上學路上巧遇了聊聊天、放學補課後拉拉家常,給孩子縫縫刮破了的校服,生病時給孩子遞一杯溫水……於細微處見真情,慢慢贏得孩子的信任。同時深入分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陷,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時時感受到老師真心實意地關注他,也願意走進他的心裡。


李樹英教授: 教師與學生建立好的關係,首先從記住孩子的名字開始。


三個問題都是好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我們在思考的角度在技術層面,有沒有一個“高招”能實現對孩子獨特性的關照?


書友:任曉妮實小五洲觀瀾校區: 我們不應該給孩子稱做問題生、差生。


殷歡:是的,老師,每一個孩子都在成長,我們的眼裡不能只看到問題。


書友:威遠呂長久: 教好書應先有教育情懷,用心用情為上,教育需要人文關懷。


真愛講堂,教師如何開展教育現象學行動研究?

教育現象學:關注成人如何與兒童相處,不斷反思和質疑成人的立場,關注他人的獨特性,我該怎麼做是最合適的做法,以更好地理解兒童和自我。

教師既是反思的實踐者,又是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現象學要尋找生活的體驗,剝掉外層反思,看到裡面,看到真實的體驗,這個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就能培養我們的敏感性和機智。


各位書友:李樹英教授的精彩講解,回看全程歡迎點擊https://appic55xto63124.pc.xiaoe-tech.com/detail/l_5ef05bceb62dc_wqv0JCqI/4?fromH5=true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X68Zm0



 
Views: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