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科研項目取得重要學術突破 多項成果發表於高水平學術期刊
發佈日期:2025/05/28
  • 分享至:

由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彭俊副教授與代毅助理教授主持的《“深度課堂” 教學模型建構及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學生數字勝任力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項目,近日順利通過粵港澳地區的實證調研進入結題階段。該項目歷時一年半,聚焦教育資訊化與數字人才培養前沿課題,其研究成果以多篇高水準學術論文形式陸續發表於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為大灣區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聚焦大灣區教育痛點,構建創新研究框架

該項目獲澳門基金會 15 萬澳門元資助(項目編號:MF2342),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育數字化發展需求,針對 “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不足”“學生數字勝任力評估體系缺失” 等核心問題,構建了 “深度課堂” 教學模型理論體系,並系統開展大灣區高校學生數字勝任力現狀調研。項目團隊聯合廣州、深圳、珠海等地 10 餘所高校,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課堂實驗等方法,收集有效數據超 3000 份,形成了對區域教育數字化現狀的全景式分析。


學術成果豐碩,多維度推動理論創新

項目組圍繞 “深度課堂模型建構”“數字勝任力評估”“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 等關鍵議題,在《Scientific Report》《Applied Sciences》《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瀋陽體育學院學報》等 SSCI、CSSCI、ESCI 收錄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6 篇,同時,發表省級期刊4篇,高水準會議論文5篇,成果遠超預期。研究首次提出 “數字勝任力五維評價模型”,揭示了大灣區高校學生在數字技術應用、批判性思維、跨文化協作等方面的發展現狀,並基於 “深度課堂” 模型提出 “技術賦能 — 評價引領 — 區域協同” 的發展策略。同時,專案組成員多次受邀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不僅將 “深度課堂” 模型建構與數字勝任力研究成果推向更廣闊的學術平臺,促進與國際前沿教育理論的對話融合;還通過跨學科、跨地域的思想碰撞,為研究成果的優化迭代提供多元視角,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數位化經驗向全國乃至全球範圍輻射。這種高頻次的學術互動,既提升了專案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為深化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接軌國際教育創新趨勢搭建了重要橋樑,切實發揮了科研成果對教育實踐的引領價值。

1748401950457553.png1748402046386644.png


1748402136380086.jpg

1748402160772736.jpg

1748402173976742.jpg

1748402187154655.jpg

1748402200878241.jpg

1748402271806724.jpg

專案成功建構以數字教材為內核的 “深度課堂” 教學模型,形成 “雲服務課堂 - 雲互動課堂 - 雲協同課堂” 三維架構,突破傳統課堂技術應用局限,將數字教材升級為支持全場景教學的核心引擎,構建 “硬體環境 - 軟體功能 - 教學模式” 三位一體的應用框架,填補了技術豐富環境下課堂評價模型的研究空白。

 

在教學模式創新上,專案提出三類課堂的分層應用策略:雲服務課堂構建資源講授與情境創設模式,雲互動課堂開發高效互動與翻轉學習模式,雲協同課堂實現跨區域資源共用的遠程教學模式。通過 MFSGrowth 演算法分析教師教學行為數據,驗證了模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優化作用,形成 “知識呈現→互動生成” 等高效教學序列。

 

實踐應用中,專案促成粵港澳 10 餘所學校建立遠程協同教學機制。通過教師數字教材應用能力分層培養,82% 參與教師能獨立設計互動課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 “區域特色與學術創新” 結合的案例,為提升澳門高校在教育數字化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案創新運用教育行為數據分析方法,發表學術論文 多 篇,形成 “理論 - 實踐 - 輻射” 的學術影響力閉環,為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課堂教學變革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經驗。

 

項目負責人彭俊副教授表示:“該研究首次將‘深度課堂’理念與大灣區教育特色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育數字化理論體系,更為高校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複合型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徑。未來團隊將進一步深化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研究,推動成果在區域內的規模化應用。”


深化產學研結合,推動學術成果轉化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該項目成果將持續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和人才高地。




 
瀏覽次數: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