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教育智庫邀請粵港澳三地教育專家圓桌會談: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如何抱團發展?港澳高校對三地發展有何期待?
此前南方教育智庫發佈首個四大灣區大學競爭力排行榜,發現與其他三大灣區高校對比,粵港澳大灣區較為缺少世界一流的綜合研究型大學,但各梯度高校較為完備,有形成高等教育資源網路的潛力。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提及推動教育合作發展。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呈現什麼特點,未來合作發展的趨勢如何?
南方教育智庫邀請粵港澳三地教育專家圓桌會談,從三地視角合力探討未來發展。他們分別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盧曉中,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楊銳,以及澳門城市大學教務長、教育學院院長李樹英。
焦點1
構建“馬賽克式共同體”需要突破什麼?
南方教育智庫: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在什麼地方?
李樹英: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複雜情況下,重點應該是突破制度的瓶頸,開展教育協同創新和發展。
盧曉中:在治理機制不同的背景下,要格外保護、愛護大灣區高等教育可貴的多樣性,同時凝練共同的核心價值,找到求同存異的路徑,形成“馬賽克式的共同體”,這是重點也是難點。既有全域整體性的發展方向,又能讓多樣性成為灣區教育建設的“正資產”。
楊銳: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要達到1+1+1>3的效果,我認為重點和難點就是明確廣東乃至內地、香港和澳門高校的定位。以香港大學為例,我認為在過去100多年“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香港大學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成就了自己,在世界下一步“東學西漸”中,應該想清楚自己還能發揮什麼作用。
焦點2
針對性的合作辦學條例何時出爐?
南方教育智庫:今年全國兩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透露,正研究制定粵港澳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上看,三地高等教育合作需要怎麼突破?
盧曉中:首先必須清晰合作各方的優勢究竟在哪裡、有哪些?要在認清各自優勢的基礎上,通過適當互補推動各自良性的發展。當前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協同亟需“自上而下”的推動,即通過推動政府主導來提升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品質和水準。同時,也不可忽視教育機構等基層的“自下而上”行動,兩者共同作用形成協同效應。
所以我認為,灣區各區域主體尋求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點,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搭建融合平臺(政府、高校、社會互動模式,即UGS模式),形成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並以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機制為抓手,以高品質的知識與技術資源為中心,依賴政策推動平臺建設。
李樹英:我認為要儘快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條例和實施辦法,有了這樣的指引性檔,合作辦學就有了詳細的規劃和指引。2003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04年,又出臺了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實施辦法,港澳與內地合作參照上述檔進行,但存在很多模糊空間。
目前大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些非系統性的政策,在港澳學者申請教育部和地方的研究課題、申報教學成果獎、減免稅收等諸多方面做了規定,但仍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謀劃。因此建議粵港澳三地和中央政府進行多方面、多維度的調研,瞭解三地高校的合作需求、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辦學條例和實施辦法。
焦點3
香港高校如何帶動灣區高校群發展?
南方教育智庫:香港高校的國際聲譽和水準相對更高,在三地合作發展中香港高校能起到什麼作用?
楊銳:相比內地高校,香港高等教育的獨特魅力不在於學術水準和科研成績,而是它是非西方社會中唯一一個西式高等教育系統。近代以來,香港高校在制度建設上建立了一個符合西方大學的運行模式,而這個模式正是目前世界通用的現代大學模式,因此香港高校在歐美各個排名上的表現非常亮眼。
香港高校與世界的“通”,對於內地高校來說非常寶貴,內地高校要借助香港與世界“通”起來,吸收現代大學運行體系中的教育觀念、管理理念,最後內化為我所用,是使自己兼有國際化理念和中國文化內核,使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進一步融入世界。
南方教育智庫:現在內地高校國際化合作已經很頻繁,香港高校連接中外您認為還有優勢嗎?
楊銳:的確,隨著大陸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國外高校能直接與各個大學開展交流,但必須承認這種國際性交流還是顯得笨拙。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英歐美國家的教授剛來到港大,我把一間辦公室的鑰匙給他,他打開房間裡的電腦就能按照他習慣的、國際通用的方式順利工作,如果需要報帳、申請住房,或者拿文具這樣的小事,他找到秘書,秘書會用國際通用的方法來處理,他在香港工作不會感到不適應,這就是“通”的效果。
所以未來我認為,廣東高校人員可以與香港高校人員開展科研專案等合作形式組建團隊,在實際參與中逐漸轉變理念。
焦點4
港澳高校對三地高校發展有何期待?
南方教育智庫:近年來,國家強調高校要擔負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時代重任,這對港澳高校意味著什麼?
楊銳: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是給香港高校再次發展的重要機會,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達到高原階段,繼續發展路在何方?
我認為,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有國家的依託,香港高校從原來為香港服務,必須擴展視野要為國家發展服務,以國家為平臺,解決國家問題,而且要明白,現在每一個中國問題的解決,都是對人類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這些對香港高校都是新機遇和新挑戰。
南方教育智庫:澳門高校方面對三地合作有什麼期待?
李樹英:澳門特區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相關支援大灣區發展的政策落實,新的高教法和高等教育制度已經出臺。配合灣區的發展,新的高教法律法規更加靈活和國際化。我們非常希望內地也儘快出臺粵港澳的合作辦學條例或類似的檔,讓澳門的高校與大灣區其他高校的合作更加順暢、更深入。
澳門是一個微型特區,地少人多,雖有國際化的辦學條件和優勢,但辦學的空間有限。澳門的高校有很強烈的合作需求,希望與大灣區的高等院校進行更深入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合作辦學方面,能夠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大灣區的人才發展。